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海南儋州市那大镇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的四大启示

发布日期:2014-09-04 09:43
字体:【    】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海南省是国际旅游岛,确定了要建设成全国人民的旅游胜地和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的宏伟目标。儋州市正在努力向海南西部中心城市迈进。自2012年起,作为西部中等城市的核心区、示范区的那大镇,全面启动了“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积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不断丰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力争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那大镇绝大多数村庄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呈现出绿绕村庄、人在画中的独特海南田园风光。

  目前,儋州市正在开展农村环境的整治和农村面貌的改造提升行动。那大镇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积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对现在、今后有何指导意义和示范性?近日,《今日儋州》报记者在那大镇进行了实地采访,从多个方面探寻该镇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积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和做法,给我市各镇各村以启示。

  启示一    高起点统筹规划——让现代村落不舍田园风光

  3年前,那大镇启动实施了“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启帷,推动村庄由单点整治到沿线连片整治,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改观。目前,该镇规划保留的135个村庄基本完成整治。

  山水那大,因这项历时3年的村庄整治行动而平添了更多景致。135个村落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洒落在大自然中,形成了一幅幅雅致、清新的画面。

  坚持一个理念: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村内外橡胶翠竹林立、溪流淙淙,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恬静自然。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亚丰自豪的是,不仅村民自己住着惬意,该村还成为许多城里人感受田园风光的首选地之一,每到周末,游客盈门。

  “我们这里没有城里那样的大广场、宽马路,可是有小桥流水、石径竹篱,正是这些吸引了他们。”林亚丰介绍,为了凸显田园情趣,他们在市、镇各级领导和海南大学乡村建设专业教授的指导下,恢复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观,“让农村在风貌上更像客家农村”。

  在增添农村现代生产生活设施的同时,营造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是那大镇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本理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那大镇党委书记陈海洁认为,能否保持好田园风光,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那大镇确立了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规划保留产业村、科学保护特色村的思路,突出整体规划、道路建设、垃圾收集、生活污水处理与卫生改厕、饮水管网建设、文体广播电视设施、村庄绿化、产业发展、文明农家等十项重点,力求村庄整治保持田园风光、体现农村特色。

  坚持规划先行: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

  虽然房子越盖越高,泥土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耕牛退役,汽车进村,农民开始更多享受现代生活,但有些村庄布局凌乱,房屋乱拆乱建;有的村子像“老鼠尾巴”,拉成了一条线;有的村子里的房子东一块、西一块,毫无章法。那大美丽乡村怎样建设?保持田园风光该从何处着力?

  “首要的是科学规划。”陈海洁介绍,按照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该镇在村庄整治初期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涵盖镇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规划体系。目前,全镇135个村已完成整体规划编制纲要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力乍这个只有600多人的村庄,花30多万元请研究院编制了村庄规划。林亚丰认为这钱花得值,“村庄整治不能瞎干,哪里建新房、哪里发展产业、哪里搞绿化,村里老房子如何改造、村庄整体风格怎样塑造等等,在规划里都有考虑。”在规划的指引下,该村植树造绿,改造民居,成为全省公布确定认可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好的规划应该立足乡村特点,兼顾自然生态和产业发展,尊重当地传统、习惯和风俗,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为避免各村在规划上走弯路、花冤枉钱,镇里制定了有关村庄规划编制的导则、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的有关指引等,还开列名单,向基层推荐优秀规划设计单位。很多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成了许多村庄的座上宾。为让规划真正得到落实,该镇规定,所有村的规划都要由市级审批。同时,建立乡村规划执法队伍,监督规划落实。

  坚持因地制宜:重视差异性,突出民族特色

  民居是村庄的主体,也是形成田园风光的重要一环。“重视条件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不一味地大拆大建,更多地关注村庄的特色和个性,从而推动人与自然、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那大镇镇长王明魁介绍,目前全镇已启动了10多个民居改造建设示范村和新兴产业发展示范村,这些村将力求体现丘陵、盆地、平原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风貌,在营造变化有序、错落有致乡村空间布局,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村庄方面为全市提供示范。

  走那大镇清平村委会美爷村,绿树浓荫环抱下的民居色调淡雅,颇富田园风韵。村委会主任高福才说,这是“五化”整治的结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爷村对旧有民居实施了墙体美化、庭院净化、杆线序化、见缝绿化和污水净化。

  整齐划一,会不会造成风格雷同、“千村一面”?陈海洁说,一个新民居点的风格是统一的,但不同村庄之间还会有区别,主要是考虑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村落原貌相协调。

  “田园风光是一种视觉观感,更是一种内心感受。”陈海洁说,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旅游休闲的乐园。因此,除了整治环境,还要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以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面子’与‘里子’的和谐统一。”

  启示二   高标准整体推进——让农村公共设施充实现代生活

  田园风光,现代生活。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让群众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

  2012年以来那大镇在全镇135个自然村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一个村庄、一套规划、一条硬化道路、一个文化广场、一间文化室、一套广播电视、一条自来水饮水管网、一间户厕、一名卫生管护员、一项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建设。截止2014年5月底,完成建设村庄水泥硬化道路总长272公里、文化室99间,文化广场99处、广播电视设备78套、水塔110座,安全饮水管网总长396公里,基本实现村庄之间路相通、巷相连的“村村畅通”任务。全面普及每户改厕工程,购置4辆垃圾清运车、垃圾桶2200个、配备158名环境卫生管护员,实现自然村垃圾清运、环境卫生管护全覆盖。2014年在农村继续推进“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确保年底全面完成“百村十个一”硬件建设。

  农村一些地方环境脏乱差的表象背后,是现代公共设施的匮乏。着眼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农村的现代公共设施“短板”,成为那大镇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重点。

  硬件建设要“硬”,告别“垃圾绕村”历史

  整治脏乱差,哪项工作最难?陈海洁的答案是垃圾处理。“一是因为农村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二是垃圾处理设施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大。”不过,截至2013年3月上旬,那大镇135个村及所有农家乐全部建成了生活垃圾清理设施,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镇所有自然村村全覆盖。其中,两成左右的城郊村污水还被纳入市级污水处理管网。

  横岭村委会横岭村是该镇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的一个代表。村里建起了4个生活垃圾处理池和垃圾桶,村民家的垃圾全部通过管理员的清扫进入处理池。处理池分主要采用添埋、焚烧等两种方式。最终,通过压缩垃圾车运到市垃圾集中处理中心进行最终无害化处理。

  “我凌晨起来割胶,回来打扫村里的卫生。卫生打扫完了,又去收胶水。我的生活充实得很,老伴也很支持我。”横岭村委会横岭村卫生管护员李其辉对记者如是说。李其辉是那大镇横岭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今年77岁高龄的他和其他的老人一样,本可以安享晚年,但是曾担任过横岭村大队长,在村里有着威望的他却不愿恪守安分。2013年2月份,他又担任起了村级卫生管护员一职。不仅每天用心清扫村里每条道路,还严格监督村里每一位村民,不让他们乱丢乱堆垃圾。于是,在那大镇横岭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认识了他这位老当益壮的村级卫生管护员。

  在大家眼里,他既是非常勤快的管护员,又是爱“多事”的管护员——原来,在环境卫生的管理上,李其辉不仅严格监督村里的人,也同样要求家里每个人要自觉遵守环境卫生。在工作量较大的时候,李其辉还会拉上自己的老伴和他一起清扫村里的道路。在村里大家也都非常支持和赞扬李其辉的工作。由此看来,正是因为他的“多事”使得横岭村村道变得干净整洁。日前,那大镇召开表彰大会。李其辉和那大镇的另外38名优秀自然村庄管护员分别获得奖金300元。

  该镇着力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网络,目前这一网络已覆盖100%的自然村村。去年,镇、村两级安排保洁经费达200多万元。

  在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该镇开始改厕。对农村污水进行有效收集处理,改厕是前提。“通过改厕,农户才能把自家产生的污水全部收集起来,然后接入管网。”该镇党委委员羊达丽介绍,2012年他们就把改厕列为村庄整治的重点项目之一,每年安排资金农村厕所进行改造,主要是结合民居改建,消灭露天粪坑,在屋内设立单独的卫生间,配备上下水设施,在屋外靠近卫生间的位置建设“三格式化粪池”。“新建一个化粪池约需1000元,有的地方直接补贴几百元现金,有的地方由政府提供沙子、水泥,农民自己出工。”羊达丽说,现在农民建房打基础时,化粪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软件建设不“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乐田园,悦生活。在加快村庄整治的同时,那大镇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心连心服务工作站、便民服务中心、乡村邮站,尽管各地叫法不同,但那大镇在农村建起的这些为民服务机构,都成为服务村民的主阵地。以往村民需要跑好几个地方、走好几个部门才能办的事儿,现在这些机构都能办好。

  在洛基村便民服务中心,在村委会办公楼中占了一层,这里可以为村民提供社保、计划生育、民政等10多大项、100多小项事务的全程代办服务。一名代办员说:“服务中心的口号是群众动嘴,我们跑腿。一般的代办事务7天内必须办完,否则就要有个说法。”便民服务大厅的隔壁是村里设立的便民服务点,里面一排排的货架上摆放着家用修理工具、水管配件等物品。“这是预备给村民救急用的。比如家里水龙头坏了,跑镇上现买来不及,就可以来这里拿走救急。”

  “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镇农办主任刘圣达说,在优化镇域村庄布局和农村社区布局的基础上,目前全镇自然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用电实现了城乡同价,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目前正在开通公交车入村试点。总之,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

  启示三   全面发展特色产业——让绿色成为乡村最美底色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行走在那大镇的农村,你会发现绿色是这里最好的装饰。茂林修竹,养心养眼;红花绿草,相映成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那大人眼里,绿化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种树就是种环境,种树就是种健康,种树就是种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作为一种理念,已深植于许多那大人的内心。

  绿化与村庄改造相结合,增绿又增色

  那大镇立足农村实际,那大镇规划以城镇、村庄为点,以公路、河流、铁路为线,以农田、片林、经济林为面,最大限度扩大林木面积,增加林木总量,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带、面上成片。

  那大镇屋基村委会屋基村,榕林高大,独木成林树,鹭鸶云集。可近年来由于开垦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当年的胜景存在消失的危险。村里组织植树,有些农户以树对着大门口不好看或者没地方种为由,把树苗扔掉。“村民说没地方种倒也是实情。”村党支部书记许书记介绍,当时村里布局杂乱,乱占地现象严重,大小地块都有主。为此,该村调整空闲地,治理空心村,把村庄划分为农户建房区、经济发展区、老村整治区和控制区,结合村庄改建,开展道路绿化和环村林带建设。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规定农户负责绿化自家房前屋后,村集体负责绿化公共部位。1998年至今,村里绿化投入已超过200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70%,成为了全省有名的绿化示范村,“鹭鸶天堂”胜景保住了。

  那大镇是平原兼丘陵地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脆弱,是绿化重点区域。该镇按照全省“绿化宝岛大行动”,将绿化与村庄改建、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紧密结合,计划2015年完成绿化造林1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要完成目标,离不开机制创新和严格的督察。该镇副镇长陈圣龙介绍,他们在土地性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征用、租用、依法流转、奖励补助相结合等方式保障绿化用地需求。同时,建立绿化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了绿化进度通报和督察制度,许多地方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责任单位实行绿化问责和约谈,实行经常性督促、持续性推进。

  绿化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增绿又增美

  那大镇侨南村委会叶屋村叶亚神家门前的空地种有枇杷、香柚、酸梅等,俨然成了小果园。“都是我这几年栽的,以前可没这个心情。”叶亚神家在村子中间,以前门前就是条路,光秃秃的。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村里雇人清走了垃圾,种了树木。“如果环境脏乱差,绿化再好也白搭。”该村党支部书记邵向辉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根据镇里的要求,把绿化与洁化、美化相结合,统筹推进。几年来,该村共投入60多万元用于卫生整治、路灯亮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其中绿化投入达到9万多元。目前,村域范围内通村公路和水系两侧绿化率达到了100%,基本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花中。

  在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上,那大镇从队伍、职责、制度、经费等环节入手,探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镇村两级每年安排的保洁经费达到200多万元。专门成立了农村环卫管理机构,并积极探索垃圾收集有偿服务试点,保护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

  农民是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和主要参与者,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那大镇在各村委会办公场所设立了卫生整治红黑榜,每月评选正反两方面典型,整治情况好的上红榜,差的上黑榜。还从2012年起,每月对各村各户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房前屋后绿化、卫生清扫、垃圾收集等多个方面,结果张榜公布;每年进行一次卫生文明清洁户评选,给获奖者披红戴花。高福才说,这几年美爷村环境大变,来取经的人超过3万人次,“我们的经验就是人人动手,家家参与。”

  绿化与富民相结合,增绿又增收

  胶林森森,绿浪翻滚。那大镇是一个生态镇,近年来该镇以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卖点,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游,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那大镇茶山村的民惠合作社负责人钟志惠对发展林下经济种养业情有独钟。8月10日,在茶山村后的一片连一根杂草也没有的橡胶幼林里,一垄垄的朝天椒在地膜的保护下显得特别精神。地里除有来自松涛水库渠道的水源之外,还有3口机井和3个蓄水池和一个完整喷灌网络。这里的浇水、施肥全部采取喷灌的形式进行作业。“种植朝天椒,技术要求不太复杂,效益却挺高,按当前市价亩产值能达到1万元左右。”钟志惠高兴地说,这一片朝天椒大约有50亩。林下种植朝天椒,不只是增加收入。钟志惠的堂弟钟志刚指着这片茂盛的橡胶林说:“你看看,我们在种植朝天椒时,需要施肥,浇水,而这些橡胶幼树也跟着受益,不然它们不可能长得这么好。正因为对橡胶有利,所以村民都喜欢这样做。如果村里有人在别人的橡胶地里种菜,橡胶主一分钱的地租也不要,还十分乐意这样干。”

  从绿林中挖出“金子”,这样的例子在那大地区比比皆是。

  目前,那大镇林下经济种植特色农产品要算洛南村委会牛路窝村的胶农林亚儒种的2万株鹿角灵芝种苗和木耳特色经济最有名了。林亚儒所种植的鹿角灵芝种苗都是从儋州市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基地购进的。他找到了牧春绿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个龙头。该公司主要辐射带动了那大市区周边农村,共种植灵芝、蘑菇等近1000亩,参与农户30多户,产值达1200万元,户均年增收约4万元。

  那大镇拥有橡胶面积13.6万亩,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林下空间,发挥广东温氏公司的龙头带动和养殖大户的示范作用,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温氏公司与那大镇包括冯月乾在内的1200多户农民合作,年出栏肉鸡1600万只、肉猪18万头,总产值5.5亿元,养户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户均获利4.5万元。现在,那大镇与温氏合作养殖生猪,猪舍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规模化养猪大户已经达到有685户,年出栏2.5万只肉鸡的养鸡大户已经达到666户。该镇林下畜牧业获得大发展,养殖面积每年递增20%。如今,在横岭村,村民正在建设万头野猪场,在未来将给市民带来新的“野味”。清平金钱龟养殖专业村也在积极推进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开始在农村崛起。那大镇西田村的兴仁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也依靠发展林下经济而闯过了年总收入超900万元的大关。该社是2010年5月成立的,目前入社户有60户、90人,涉及10个自然村,涉及的林下经济有橡胶种植、橡胶林下间种、林下养猪、林下养鸡、养鱼等多种结合模式。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社员发展林下养殖的有45户,年出栏肉猪2.5万头、肉鸡50万只,橡胶种植近2万亩,橡胶林间种植红南瓜等短期作物860亩,水产养殖152亩。由于合作社的“传、帮、带”,茶山村各家各户养猪热情高涨,养猪专业户不断涌现。全村及周边村邻经过他帮扶的养猪户达100多户。

  总之,那大镇各地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手段,采取“龙头+基地+农户”或者“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典型示范户,通过效益比较,以点带面,引导、带动农民在橡胶林下养鸡、养猪,或者种植小红南瓜、辣椒、南药、灵芝、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把林下经济打造成了那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根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镇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达3000多户,预计年增收在3亿元以上。

  令人欣喜的是,那大镇还充分利用森林生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林家乐、农家乐。那大镇力乍村“竹园农家乐”、清平村“好日子”农家乐,采取让游客采摘果、菜、钓鱼,品尝农家美食等休闲娱乐方式,颇受自驾游客的喜欢。那大市区内周边地区的大约有100家林家乐、农家乐,2013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

  同时,结合农村绿化和“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该镇启动了兴林富民示范村建设。目前已建成示范村40多个,重点发展兰花、玫瑰等花卉苗木和珍贵树种等产业,同时积极建设屋基坡1000亩红玫瑰基地和菜园坡2080亩常年“菜篮子”基地,让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去年,示范村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到农业收入的50%左右。很多农村实现了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启示四   开发与保护并重——让农村特色文化游传承历史血脉

  “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差异,那大镇不同的村落民居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元素。这些丰富的人文信息随着时间的沉积,已成为一种抹不掉的印记。

  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那大,仅历史文化村落就有20多个,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那大镇把建设现代人居和保护传统文化合理兼顾,先期启动了10多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塑造村庄的文化个性和品牌,力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千村一面”和城乡同质化现象。

  统筹保护与建设,传承文化根脉

  那大镇境内共有客家碉楼、骑楼戏楼、宗祠、古民居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这几年,该镇探索出了一条“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路子。陈海洁说,不能为了发展不管保护,也不能为了保护不要发展,“统筹兼顾是那大镇传承文化根脉经验的核心。”古村落保护既要充分满足村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还要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按照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有机统一、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 那大镇努力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结合特色乡土文化和自然禀赋,那大镇对20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重要措施以规划的形式进行固定,确保原有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完整。屋基村具有上600多年历史,村里有一些古民居。按照规划,这几年村里着力完善古民居的下水道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居民提出,现在条件好啦,能不能把老古树砍掉盖楼,结果被否决。村党支部许斌书记说:“这些古树凝结了几辈人的辛劳,是屋基村的宝贝,一点都不能破坏。”镇村干部还邀请海南省生态旅游策划研究院院长张悟纲等旅游策划、设计人士在屋基村谋划如何开发屋基村的旅游产业。在人文景观上,深入挖掘该村明朝初年出现的符南进、符那宽二位将军的历史文化内涵,注入明代文化元素,保持古朴风格;在自然景观上,除了保护“鹭鸶天堂”既有的生态环境,还要创建1000亩玫瑰基地、500亩兰花基地,利用坡地创建具有观赏性的山猪产业基地,同时开发集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

  挖掘光大民俗遗存,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与民居等有形的实物遗存不同,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遗存更是点多面广。那大镇一些地方“虚功实做”,通过挖掘、研究、整理,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

  力乍村以制作粽子著称。当地人说,儋州自汉代起开始制作粽子,传统的制作方法在力乍得以传承下来。在力乍,粽子不仅仅是节庆食品,还是村民钟爱的日常美食,家家户户都会做。今年端午节那天,在力乍村文化广场旁的一户院落里,村民古桥和几位妇女向大家展示粽子制作的过程。古桥拿出三张粽叶铺在桌上,先加一层糯米,再添上猪肉、咸蛋黄、虾等配料,然后再加入一层糯米盖住配料,最后用粽叶裹成一个方椎体,把馅料压实,用竹篾扎紧,圈绳打结。古桥一边做一边介绍,这些糯米是淘洗浸泡两三个小时后加入精盐搅拌过的,猪肉也要先用蒜蓉、生抽、料酒等调料腌好。“我们一年会有两次包粽子,一次在端午节,一次在春节。每次过节我家能做近百个粽子,除了自家人吃,还会送给亲戚朋友。”古桥说。

  村民黄林凤说,他们包粽子所用的粽叶都是在村里采摘的,经过水煮后结实坚韧。“以前都到山上去采,现在注意保护生态了,村里组织了合作社,大家逐渐有计划地种植。”力乍村负责人黄振文介绍,该村有109户、600多人,村里成立了粽叶种植农民合作社以后,生产的粽叶不仅满足村里的需要,还给其他的粽子厂家供货。据统计,2013年,儋州市粽子产量超过600万个,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目前直接带动就业人数在1万人以上。“力乍粽”现在成了该村的一个响亮品牌。

  同时, 古村落休闲游、民间工艺展示、乡土文化体验、农家农事活动体验,围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那大镇村庄正在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一些新业态也开始在农村涌现,如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为主的养生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记者夏佟 通讯员王国智)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