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说民生

北川:为群众端出更丰富的“民生大餐”

发布日期:2014-01-06 00:00
字体:【    】 打印

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5年多来的发展,北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底子薄,能够用于民生的资金有限。然而,2013年,北川多方筹措资金8.2亿元,实施了省、市、县共计145项的民生工程,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舍得如此花钱改善民生,源于他们的“民生发展观”。

行走北川各地,各项民生工程看得见、摸得着,群众正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民生大餐”。

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难题

民生工作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民生难题不少,该如何破解?北川的思路是,着力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难题。

2013年,4次洪灾连袭北川,特别是“7·9”洪灾,北川20多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全县房屋倒塌、严重受损1088户2974间,一般受损2643户7404间,3524名群众无家可归。


 

汛期过后,受灾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农房重建。北川农房重建总任务为2435户,不少农户不仅面临着选址困难外,还是二次重建户,资金压力很大。

面对艰巨任务,北川广大党员干部弘扬兰辉精神,迅速投入到重建家园中。北川县财政预拨资金3000多万元,为每户重建农户发放1.6万—2.2万元的补助资金,并配套2000元/户的过渡安置费。为缓解群众资金难题,北川协调本地金融机构,由政府担保,为重建户提供为期3年、贴息两年,最多5万元/户的贷款;对个别特困家庭,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进行实点帮扶。

如今,行走北川各地,到处看到的是火热的农房重建画面。目前,维修加固已完成99%;需重建1123户,重建已开工802户,占重建总数的71.4%。

穿过索桥,我们来到禹里乡慈竹村六组打鹿桩安置点。村民告诉我们,他们的家原在石塘沟半山腰,洪灾后,经地质专家鉴定,必须异地搬迁。通过土地置换,新家建在了一块安全的平地上。为方便运输建材,政府还加固了索桥,并新铺设了一条泥石路。眼前,7户农房主体已基本竣工,春节前,村民将喜迁新居。

不仅要有新家,还要有新产业。坝底乡将农房重建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蔬菜。汛期过后,全乡种植大蒜4000余亩,补种秋菜4000余亩。

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打破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2012年4月,开茂水库全面开工建设。开茂水库建成后,不仅可以保障北川新县城及其周边14.6万人饮用水,还将支持北川工业园发展。

在北川县永安镇偏远的永明村,62岁的魏昌云老人指着脚下一条5米宽的村道告诉我们,“现在山里的山货拉出去方便喽。”

以前,永明村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烂泥路,村里年青劳动力大都在外打工。联系帮扶的县级部门和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忙筹资,而村民也投工投劳,3.4公里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

路通了,村民的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永明村紧邻北川万亩猕猴桃基地,村民们看准了这一优势,在地里栽下了6万多株猕猴桃幼苗,县里则派出技术员手把手地教。

产业发展为群众带来可持续的幸福感

民生工程建设,如何才能为群众带来可持续的幸福感?

北川始终抓住富民增收这个中心,针对北川山多地少的实际,找准特色和优势,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收入。

驱车驶过北川县香泉乡香泉村,不远处的山头上传来阵阵鸡鸣声。走近一瞧,漫山遍野的生态土鸡四处悠闲地觅食。村民告诉我们,这里是北川县打造的100万只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目前,这里养殖规模已突破50万只。

在从永安镇前往通口镇的路上,道路两旁竖满了水泥柱,万亩猕猴桃长势喜人。59岁的陈佳银指着满山的猕猴桃告诉我们:“这是红心猕猴桃,今年,一亩要收入1万多元哩。”陈佳银笑得合不拢嘴。

告别小打小闹,通过集中连片发展,北川整合各类资金上亿元,围绕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目前,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达70余万亩,形成了永安-通口万亩猕猴桃产业带、安昌-永安万亩核桃产业带、小坝—片口22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坝底片区7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带和安昌标准化集中养殖区等。

北川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产品实现了就地精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广和应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升了产品认知度。如今,一个个北川“山货”品牌脱颖而出:北川苔子茶、北川花魔芋、北川白山羊、羌山雀舌……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北川“山货”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

围绕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北川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明县城和全国卫生县城。以点带线,成片推进,北川大力发展旅游业。2013年,北川游客量预计将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03亿元。随着北川创建成功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川旅游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北川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群山环绕间,香泉石材产业园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依托资源优势,北川米黄大理石产业链初具规模。现在,北川石材产业园已竣工规模企业8家,在建6家,有1000多名当地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到2020年,这里将崛起百亿元产业。

困难群众重点帮扶

北川现有各类残疾人18967人,占总人口的8.9%,其中地震致残1725人,占“5·12”汶川特大地震致残的三分之一多点,是残疾人比例最高、地震致残人员最多的县。

2013年12月,北川残疾人康复中心通过验收。中心投入使用后,北川告别了无康复机构的历史。依托“康医结合、康复为主”的理念,中心开展了心理抚慰,脑瘫儿童、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重度残疾人在这里托养,适配辅助器具,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创业培训,残疾人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地震过后,北川百废待兴,民生诉求比较多。在弘扬兰辉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中,通过坝坝会等多种形式,近1万名北川党员干部直接走访了群众7万余人次。通过深入地调查摸底,完善了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

只有沉下去,才能走进群众心坎上。北川组织了472支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他们活跃在北川的大街小巷。32名县级领导和69个县级部门结“穷亲戚”,共结对帮扶新县城困难群众、困难失地农民、暴雨洪灾重建困难户740户。

入冬前,在曲山镇沙坝村,35户暴雨洪灾受灾群众领取过冬御寒物资。捧着新领的被子、大衣、羽绒服、毛毯等,沙坝村2组村民蔡朝民高兴地说:“这个冬天不用愁了。”

北川80%以上乡镇属于高寒山区,需重点保障安全温暖越冬对象达9万余人。受多次暴雨洪灾影响,安全温暖过冬任务更为繁重。目前,全县特殊困难群众已全部领取过冬物资。

为确保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北川将暴雨洪涝灾害农房重建户、地震遇难者家庭、重伤重残家庭、低保家庭、“五保”供养对象等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开展拉网式排查,健全台账,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制定安全温暖越冬应急预案,投入86万元对全县乡镇物资储备站、点进行规范化建设,完善提升敬老院、养老院保暖设施。全县23个乡镇加强预测预警,随时应对极端冰雪严寒天气。 (高德贵 蒋小平 四川日报记者邹俊川)

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沙坝村群众喜领过冬物资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