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说民生

绵阳民生新标准:回应民声的民生工程 群众点“赞”

发布日期:2014-01-06 00:00
字体:【    】 打印

民声即民生,如何让市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2013年,绵阳民生打上“创新”烙印——从项目征集广开纳谏之门,到“网络理政”问计民意并用绩效管理办法为保障,再到以社会监督为突破、创新完善民生工程监督……一个个“接地气”的尝试贯穿了绵阳民生工程的全过程。

接地气+抓落实,绵阳民生工程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满意”。

广开纳谏之门“自选动作”群众说了算

2013年初,绵阳公示了2013年度城区拟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城市排涝排污、缓堵治堵、旧城改造……市政工程究竟先建啥?听市民意见。这也是多年来,绵阳民生工程市政建设项目首次让市民出“点子”。

作为民生工程的受益者,广大市民对民生实事该办啥、怎样办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在绵阳市决策者看来,实施民生工程的目的是让市民广受益、得实惠,通过公开征集民生工程项目,可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于是,一场场关于民生的探讨会,进入基层政府机构,进入市级各部门,进入绵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市目标督查办公室(民生办)年初分行业、分系统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又对重点部门进行走访调研,形成初步方案。紧随其后,市政府召开了绵阳市民生工程项目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共商绵阳民生大事。

除了“规定动作”,大家反映突出的绿色出行、环境治理、城区交通缓堵、背街小巷改造等事项,最后都纳入了市级民生工程项目实施。绵阳市目督办相关负责人坦言,民生项目决策更加公开、民主、科学,才能解决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强化制度保障民生工程落实百分百

以“网络理政”为平台,问计民生,绵阳独具特色。

一网友在网上发帖反映绵阳公交严重老化,市委书记罗强随即乘坐公交并暗访公交车运营情况,迅速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搭乘公交难问题,不久,528辆崭新城市公交相继投入运行;长虹世纪城一位市民写信反映城区乱按喇叭的噪音问题,带来了随后的“绵阳城区集中整治机动车违法鸣喇叭专项行动”………“上网访民情,下网解民忧”,在绵阳,各级各部门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促进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更加顺应民心、遂民所愿。

最直接的体现,是绵阳实施民生工程的覆盖面不断增大。统计显示,2013年绵阳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89个,其中市自选项目60个,比2012年增加33个,较2012年增加了122%。这些自选项目,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在网络理政、群众信访投诉中反映强烈的民生热点。

更关键的还是制度保障。2013年,绵阳出台《绵阳市民生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试行)》,首次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县市区、园区和市级责任部门的过程管理细则,将民生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重点工作督查体系,民生工程单项在整个绩效考核权重中增加了2%。全市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目督办(民生办)组织协调,部门牵头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横向、纵向和内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创新监督方式市民拥有民生工程话语权

以社会监督为突破,绵阳创新完善民生工程的监督方式,每一年民生工程完成得如何?市民来打分。收集到的民众意见,汇总后通过专家的论证,才能得出最后结论。

去年6月13日,市委书记罗强与民生工程市级责任部门相关负责人,应邀走进绵阳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真情面对面》特别节目录制现场,与200多名热心市民互动交流,面对面解答大家反映的社会保障、大学生创业就业、加强幼儿教育等民生问题;时隔不到一个月,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书成又应邀走进《理政·真情面对面》录制现场,现场回答城市内涝治理、缓堵治堵、保障性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问题。

“市委市政府将民生工程的‘打分权’交给我们,才是真正的监督。”参与节目录制的市民张先生感慨不已。

两场真情交流,并非特例。全市“十项民生工程”访谈拉开序幕,在按季度对全市民生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公告、公示的同时,28个市级民生工程责任部门负责同志通过媒体访谈,将各自承担的民生工程项目情况、实施的具体举措和民生政策的享受范围、标准及规程向社会和群众公开。

为了进一步拓宽社会监督渠道,绵阳还聘请了首批25名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负责收集民生工程信息、分片督查、明察暗访,并向责任单位提整改意见,向市民生办反馈意见等,从制度层面创新完善了民生工程外部社会监督体系。

向前的力度

2006年,以“为民办十件实事”为载体,绵阳拉开了民生工程建设序幕。当年解决“零就业”困难户386户,完成任务的215.6%;解决8.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完成任务的108.7%……

也从这一年起,以“为民办实事”为载体的“民生优先”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提升城乡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成为绵阳整座城市的使命。民生工程项目从最初的19个增加到2013年的189个,实际投入资金从最初的3.8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100.42亿元,市本级财政投入就达6.74亿元。

项目如此之多,投入如此之大,缘何都能顺利推进?纵观之下,有两点颇值得探究。

一是强化项目推进——对民生工程项目实施采取网格化动态管理,明确所有项目完成时限,实行限时办结制,特别是对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类重点民生项目,坚持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对进度滞后项目,实行倒查问责制,督促增加施工力量,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确保项目按期推进。

二是强化督办考核——对民生工程项目实施采取绩效管理办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全程跟踪督办、限时督办,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实行每月督查,每月通报,并进行公布。

接地气+抓落实,或许,这正是绵阳的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的“秘籍”。(四川日报记者 吴璟)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