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说民生

平武科学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乡乡有产业 村村有特色

发布日期:2014-09-11 09:36
字体:【    】 打印

                                       

锁江的厚朴,大印的有机茶园,黄羊的大黄,虎牙的商品牛、羊,白马的民族风情旅游,牛飞的羌乡民俗接待……走进平武,无论是在藏乡还是在羌寨,一个个少数民族乡镇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正在形成。

近年来,平武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16个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致富难等问题,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以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加快当地经济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重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大投入助推特色产业

平武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规划是纲。近年来,该县邀请省市专家到县、到民族乡镇为当地经济发展“把脉开良方”,组织发改、民宗、农工委、农业等40多个部门400余人次,深入民族乡镇、村、社,本“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认真搞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规划,先后为虎牙、大桥、泗洱等乡镇规划了商品牛、羊基地;为白马、木皮、木座等乡镇规划了民族旅游;为锁江、旧堡、土城等乡镇集中规划以发展木本与草本相结合的药材基地。以平通为重点,把清漪江流域建设成独具羌族特色的集民俗、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带。

该县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扶持模式,先后整合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资金、林业生态等资金,本着“大干大补、小干小补、不干不补、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捆绑式发展特色产业。全县16个民族乡镇初步形成了以茶叶,“三木”药材,商品牛、羊,民族风情旅游为骨干的特色产业。

白马藏族乡利用极具特色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资源,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黄羊关藏族乡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在曙光、草原等6个村,大力发展基础较好、效益较高的厚朴、川乌、大黄、重楼等多种三木药材,种植群众达上百户,面积达2480亩,仅三木药材种植就能为全乡群众带来968万元的收入。

地处大山深处的阔达乡藏族朱家山社,在山地中药材公司的帮助下,当地30多户农户因地制宜种植乌药、云木香、当归等中药材。

锁江羌族乡利用槐窝、锁江、江东等村海拔位置较低、积温高、光照充足,空气湿润、温差小,发展规范化茶园1.3万亩,利用花桥、凤阳、坝子、五星等村与林区接壤,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发展三木药材和魔芋、乌药、厚朴树面积2.4万亩。

用好科技为发展助力建好模式助农民增收

该县在发展少数民族乡镇特色产业过程中,十分重视科技知识推广。乘着“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东风,狠抓技术培训。近年来,由县农业、科技、畜牧等涉农部门组成的“科技流动站”活跃在少数民族乡镇的村村寨寨,就地为当地群众“把脉”、开“致富药方”,现场手把手地教当地群众种植“三木”药材,饲养商品牛、羊等技术,先后为他们举办科技培训、技术指导8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近2万份,同时抓好农村“数字乡村”工程和农业信息化扶贫“移动富民村”建设工程建设,及时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水平。

该县积极发展“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助推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2个,带动农户2万余户,户均年增收300元以上。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平武县水晶镇建立了以名贵中药南五味子为试点示范的野生中草药可持续采集模式,吸引了水晶镇及周边460户药农加入“可持续采集”的队伍,当地南五倍子成功销往美国十多吨,药农人均创外汇收入上千元;平通牛飞村引进四川香叶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国家级茶叶示范区和现代茶叶加工厂,当地农民从种茶、务工中人均增收500以上。

与此同时,该县还狠抓民族乡镇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相融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绵阳日报记者 孟贤才)

 

浏览次数: